隨着量子計算技術的飛速發展,經典密碼體系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安全挑戰。2025年1月,國際標準組織GlobalPlatform正式發布《Cryptographic Algorithm Recommendations Version 2.0.4》,為智能卡、安全元件(SE)和可信執行環境(TEE)等領域提供了權威技術指引。作為深耕安全解決方案的科技企業,握奇始終緊跟國際標準動態,整合最新研究成果,為客戶提供科學的後量子遷移方案。本文將深入解讀該規範的核心內容,並探討其對行業安全升級的重要意義。
為幫助業界順利過渡,該規範將密碼算法劃分為三個等級:
◈ Deprecated(棄用)
安全性已無法滿足當前要求的算法,必須立即淘汰;市場上已有產品需要給予特別關注。
◈ Legacy(遺留使用)
部分經典算法(例如 RSA 2048)由於廣泛使用和兼容性原因,可在2030年前繼續使用,但必須儘快升級到更高安全級別。
◈ Recommended(推薦使用)
任何新規範中必須採用的算法,具備更高的安全性,適用於所有新產品開發;安全級別在128比特及以上。
這種分級策略既保障了現有系統平穩過渡,也為未來安全升級提供了清晰的路徑。該規範從分組密碼、操作模式、認證加密、哈希函數、MAC函數、非對稱機制及協議等多個方面對密碼算法進行了細緻分級,為企業指明了升級方向。例如,3DES、SHA-224等因安全性不足被列為棄用,而CBC、CTR、XTS(基於AES算法)等操作模式則被明確推薦;在非對稱算法方面要求經典算法和PQC算法混合使用,其中ECC建議使用256比特及以上參數,RSA則要求參數大於等於3000比特,確保整體安全性,但是RSA 2048仍然遺留使用。
值得注意的是,在後量子遷移過程中,一種保守做法建議將對稱密碼的密鑰和摘要長度加倍(例如,從AES-128升級至AES-256、從SHA-256升級至SHA-512)。然而,多數專家認為,儘管理論上Grover算法可能對分組密碼和哈希函數構成攻擊,其在實際應用中幾乎沒有顯著優勢,因此仍然可以使用128比特安全級別的密碼算法,但應持續關注技術演進。
量子計算的崛起將對經典非對稱算法構成重大挑戰,各國安全機構均強調後量子密碼(PQC)技術的重要性。該規範明確指出,在採用PQC算法時,必須至少選用NIST 3級或更高安全級別的參數集。儘管理論上NIST 1級和2級滿足128比特的安全性要求,但由於成熟度不足,各方普遍建議採用更高標準以確保長期安全。同時,隨着PQC技術的逐步成熟,未來規範可能會對PQC算法的推薦級別做出相應調整,但當前階段仍需以更高安全級別為主。

為了實現平滑的量子安全過渡,規範強調非對稱算法機制採用混合模式,即將經典算法與PQC算法組合使用,從而兼顧當前的安全性與未來抗量子攻擊的能力。具體來說:
▌混合簽名
通過將經典數字簽名與後量子簽名串聯驗證,實現雙重安全保障。
▌混合密鑰交換
包括兩種模式:
CatKDF模式:先將各方共享秘密串聯,再通過密鑰派生函數(KDF)生成最終密鑰;
CasKDF模式:通過串行執行KDF運算,並將前一次運算結果注入後一次運算中,最終生成密鑰。這種混合策略利用了成熟技術的穩定性,同時為未來全面採用全量子算法奠定了基礎。規範指出,目前尚不明確混合模式是否能作為長期推薦方案。
規範特彆強調,密碼方案的整體安全強度取決於各組成部分中安全性最低的一環。這包括:
▌對稱密碼算法模式對齊
在採用特定操作模式時,各部分推薦級別應保持一致,整體方案的安全級別由最低的那一項決定。
▌多原語組合對齊
對於採用多種密碼原語組合(如MAC)的方案,其整體安全性同樣受到其中最薄弱環節的制約。這一原則提醒開發者在設計密碼方案時,不僅要關注單一算法的安全性,更應重視各環節之間的匹配與協調,避免因某一部分安全性不足而影響整體防護效果。
GP新規範不僅為密碼算法的選擇提供了科學依據,也為整個行業在迎接量子時代挑戰時指明了方向。通過經典密碼算法分級管理、後量子密碼應用以及混合模式的策略,規範為智能卡、安全元件及可信執行環境等領域的安全升級提供了堅實保障。我們相信,只有不斷創新和完善安全技術,才能在激烈的數字安全競爭中保持領先,為各行各業構築一道堅不可摧的防線。作為安全領域的先行者,我們握奇始終以技術前瞻性與客戶價值為核心,不斷突破創新,共同構築數字時代的信息安全防線。